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系王繼揚教授課題組經3年攻關,找到被譽為機體預防病毒和細菌感染第一道防線的免疫球蛋白IgM的受體。IgM與受體結合后,不僅可以促進機體免疫功能增強,而且可以抑制自身有害抗體的產生,該研究對治療人的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疾病具有重大意義。目前,該成果相關論文已在線發表在《美國科學院院報》上。
免疫球蛋白是人體血液中存在的抗體,它具有清除機體內病原體的重要功能,而免疫球蛋白IgM是初次免疫應答中最早出現的抗體,是機體抗感染的“先頭部隊”。IgM抗體直接與病原體結合后可抑制病原體的活性,不讓其發病、發展,并可通過特殊途徑來融解病原體,阻止感染的擴大。早在40年前,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就發現B淋巴細胞表面有IgM的受體,并有證據支持這一推斷,但一直沒有找到該受體。
王繼揚教授課題組運用基因敲除技術成功培育了一種缺乏FcμR基因的敲除小鼠,并分析這種小鼠在缺乏該基因的狀態下,在免疫功能和自身抗體方面會產生何種結果。經艱辛工作,研究人員終于首次發現了該受體的基因FcμR。研究發現,外來病原體侵入FcμR基因被敲除的小鼠后,出現明顯的免疫缺陷狀況,其抗體下降至正常小鼠的1/3以下。他們進一步研究發現,該免疫缺陷是由于FcμR基因敲除后,B淋巴細胞在受到外來病原體刺激后,不但不容易被激活,反而容易造成死亡。相反,缺乏FcμR基因的敲除小鼠在沒有任何刺激的情況下,也會產生大量有害的自身抗體。